《另眼看中女》
何謂中女
中女,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。從報章、雜誌、電視、電台、網誌、舞台劇以至書本,無一不曾以此一詞為題材。中女,原本是風月用詞,用來形容一些年紀較大(廿三歲或以上)的妓女,後來引伸指踏入中年且未婚或沒有愛情的女性,甚至是泛指所有踏入中年的女性;而這詞彙多數是用來形容長久嫁不出去,將來要獨身終老的女人,大部份網民將此詞用於狹義上,在內地又稱為「剩女」,在日本則稱之為「敗犬」。對於踏入中年而擁有愛情但不打算結婚或只選擇同居的女性,是否應該納入狹義上中女的行列仍有爭議。至於已婚或離婚的中年女性,則僅屬於廣義上的中女,並不屬於狹義上的中女。(註)
現今社會的中女現象
現今社會的中女現象,出現了兩極化情況:一是女性與男性互相謾攻擊。男的數著女生樣貌身材不夠吸引,性格不夠溫柔賢淑,加上物質主義,要求過高,因此未能吸引香港男士青睞。女的亦反攻香港男士如何不濟,故此情願選擇單身,也不願多照顧弟弟∕兒子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電視台以「中女告白」為題的節目,當中男女雙方互相控訴對方的不是,其實反映了大家對對方的期望及失望。可是在一片謾聲中,彼此亦無暇檢視哪些期望是合理,而哪些期望是需要被調節。另一個極端是女性一面倒地認為自己的確出現了問題,因此必須由內至外去自我改造,以迎合男士們的口味。一個名為「小敗犬大作戰」的網上電視節目就找來五位二十出頭的單身女士,以三個月時間去改善自己的衣著外型、談吐禮儀,從而提昇個人自信以增加異性緣。此節目帶出自信的重要本是好意,但過程中評審對女士們的身型外貌評頭品足,似乎過份標榜外在美的重要。
婚姻的原意
「男大當婚,女大當嫁」是自古已有的思想,亦正如聖經所說:「人單獨不好」。這些傳統思想、社會期望雖可能是善意的,不過或多或少會對未婚人士造成壓力。在處理這個壓力之前,請先想想婚姻的原意。婚姻的原意是要找「一個相稱的助手」,是一個終身伴侶,是一個讓你可以毫無保留地去愛的人,亦可能是你將來孩子的父/母親。選擇對象是一件嚴肅、認真的事,若因壓力而倉促作出選擇,後果可能是悲劇收場。當然不是說認識時間越長,婚姻便能得以長久。重點是在婚前,雙方能否好好溝通自己對婚姻、對配偶、對家庭的期望,從而去分析彼此是否適合共渡餘生。因此,精挑細選並無不妥,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擇偶條件是否合理。例如我要選擇一個事業有成的人:何謂事業有成?背後的想法是要求對方給予自己一定的物質生活,還是期望對方是一個負責、上進的人?這些自我檢視及討論,比起互數對方不是來得有意義及價值。
不婚的選擇
以上所說的是擇偶的過程,但有些人是選擇不婚的。有部份女性認為投身事業或其他發展較為適合自己。箇中原因因人而異,但值得討論的,是這原因背後是出於恐懼、自私還是無私。正如不少老師選擇不婚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投放於教育事業上,這不單是一種選擇,更是一份無私的精神;但有部份原因可能是曾受感情傷害而不敢去愛,這個傷口就該去面對、醫治。若是一心只想自己生活得好,而不願意去愛、去付出,這雖也是一種選擇,則似乎出發點是以自我為中心。
生命軌跡,沒有定律
大約從兩、三年前開始,有不少調查香港男女數字失衡的報告出現,而報章雜誌更形容這女多男少的情況是導致有「剩女」、「敗犬」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。然而,生活不是一所工廠,不是每個人都循年青時要讀書、十九歲上大學、廿二歲找工作、廿六歲結婚、三十歲生育這個方程式去走的。生命也不是一場競爭,由爭床位出世開始,爭名校、爭好工,就連結婚也要爭。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自己的喜好,亦可有自己的選擇。若把單身女性說為「剩女」,那似乎是把女性當成一件件物件,放於超市中,沒有人青睞的便是剩下的、多餘的、失敗的。那麼單身帶來的只是一份無奈及可憐,社會不接受之餘,就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。
尊重與自我肯定
要從無奈走到自由自主,首要要肯定每個人的尊嚴及價值,因此只要不是惡事,就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,包括視單身為等待的過程,或是以單身為終站的女性。否定女性的選擇權,視她們為物件,那跟古時封建社會有何分別?而作為等待中的單身女性,可先欣賞自己、肯定自己,學懂獨處的快樂及智慧。因為不懂獨處的人,也不見得可以健康地與人相處。單身,只是一個狀態,並不是身份的全部。選擇做一個自由、快樂的女性,而不是當一件待購、剩下的貨物吧。
註:「中女」一詞之定義擇自《香港網路大典》網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