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面對問題時》
很欣賞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(SATIR)的一句話: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,如何面對及處理才是問題。」誠然,在接觸需要輔導的朋友時,這句話便常常在我腦海中出現。
在兩位同是遭遇到丈夫另結新歡的女士。第一位在惶恐,憤怒和悲傷之餘,意識到自己是那種「寧缺勿濫」的人,不能接受一個不忠貞的男人作為丈夫。她的性格也頗剛烈,分手之時,要求丈夫給予一筆為數不少的贍養費,作為「賠償」。她的自尊、自我形象沒有因此降低,反能利用那一筆贍養費,開創了自己的小事業。當她丈夫指出他之所以產生另一段感情,是因為他們的婚姻長期積壓著許多問題。她並不完全同意,她認為:「婚姻出現問題,夫婦兩人也有責任,我不會以為全是他的錯,肯定我也有不是的地方。但他應該把問題公開,而不是偷偷地去破壞自己對婚姻的承諾!」
第二位女士,經歷了同樣的悲痛和苦惱;但她的自我卻因丈夫的指責而完全喪失。她痛恨自己的體態過胖,又埋怨自己過去對丈夫不夠風情,不解人意。她不單認為自己是罪魁禍首,而最嚴重的是,她因失去丈夫的愛而再找不到生存的意義。她自殺獲救後,又再次自殺……幸而在親友的鼓勵、子女的安慰和輔導員的支持下,她總算慢慢的恢復過來,看到自己仍有一點點的生命價值。
今天,她仍跟丈夫生活在一起,因為她發覺自己對丈夫仍有感情,認為他仍有可取之處。她分析自己說︰「一個破了的花瓶,的確是每天在滴水,可能有人認為它已經不能插花,要立即掉去;但我仍是捨不得,只好不注水於瓶中,或是盛水後把它放在小盆上,我始終認為它仍有價值!」她開始改變自己對丈夫的要求,他不能忠貞,她只好要求他不在外「過夜」;他不能完全不見那第三者,她便要求他每星期天都抽空陪伴她及子女。她處於這種生活已年餘,仍感到生命不是她當初想像般黑暗。
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觀,導致兩位女士採取不同的方法處理相若的問題,因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。我們不能說誰比誰幸福,誰的生命更有意義,因為,只有她們才知道那種生活適合自己。各位朋友,日後當你遇上問題時,不妨也先想一想︰「問題本身不是問題,如何面對及處理才是問題。」